• 作者:周元桂
  • 积分:160
  • 等级: 一级〔下士〕
  • 2013/10/16 4:50:24
  • 楼主(阅:38618/回:0)来安史上可歌可泣的民间英雄—王来

    提起“王来”,来安人并不陌生,因为它是吾邑汊河镇一个村名。至于村名的来历,却知之者甚少。其实,王来村得名是因为500年前村里出了一位大智大勇、义行高尚且遭遇悲壮的英雄——王来。显然,村因王来而得名。王来的义行事历,《来安县志》有详细记载。读之,崇崇然深感其义行和遭遇,可歌可泣。

    王来,字德远,出生于明朝弘治六年(1493年)。他幼年时在其父的着意培养下,曾饱读诗书,雄心勃勃欲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,并能当个清官。不料屡试不中,时势终于使他深悟:“为仕心不在民,则不若非仕;不仕能心向民,其善胜于仕。”于是,王来说服父亲改变了一心让儿子追求做官的想法。自己则在仁爱和义举上立德养情操。王来正直仗义、乐于为人效力;常做善事、搞义捐,德声远扬。后来他进而着眼于为圩民除害兴利而倾注精力。

    古代,滁河两岸基本属于圩田区域,算是鱼米之乡,所谓“圩田收,食三秋”之优势,乃世代圩民依恋圩区的主要吸引力。县志载,“宋平南唐、开吴堰治田,即今圩田所由昉(开始),至明益盛”。此即圩田优势使之“益盛”也!然而好景不长,由于清流河、沙河(来河)同汇入滁河,水量增大而流缓,泥沙积淀日增。到了明朝嘉靖中期,滁河淤塞,遇大雨便泛滥成灾,毁田绝收,殃民匪浅。吾邑圩区处于滁河下游,其危害更惨重。家住圩区的王来,对此况痛心疾首,殚殚然寻思根治圩田洪灾之良策。他先西考南察,探水源、观走势。摸清情况后,思而智生。王来认为,人工开河直达长江而迅畅泄洪,是根治圩区洪灾的唯一上策。于是他认真考察线路后,认定“应自汊河张家堡由江(浦)六(合)之塔塘营经朱家嘴直达浦口宣化桥,计途只二十里”,是开河之理想线路。隆庆二年(1568年),王来呈文钦差李巡按,详述自己开新河之构想,李巡按将呈文批交浦口守御办理。不料即将开工时,李巡按荣升而往四川就任新职。开河的事因无人督办而停顿。不久,张巡按接任,王来又上书张巡按。张乃傲庸之官,不屑以顾。王来只好再上书,因他开河心切,呈文中有过激言词,触怒了张巡按,张便阴施刁难之计。拨帑银(国库银两,公款)30两,命王来去试探开河径道之地下岩情。王来明知(费用不足以为之)是惩戒自己,便未敢动用这笔官拨帑银,而是将自己的一份田产变卖了50两纹银,充作试探费用。王来令雇工在必经之地朱家山打四眼井,探测得知四处均无岩石。王来欣欣然回禀张巡按,并将30两帑银如数奉还。张非但不嘉奖他,反而一计未成(王来没有推拒)又施一计,再拨给王来帑银200两,要他开40丈样河。王来说自己年老体弱,担不起这一重任。张巡按勃然大怒,以抗命不遵罪,将王来关入大牢,并百般虐待他。王来不屈服淫威,拒不认罪,还在狱中继续上书,与张巡按争辩上书中的说词。最后又愤而誓辩曰:若按照自己的建议而开不通河道,除了家中继母和婶母之外,全家男女老少计23口,甘愿枭首于南京大中桥上,以示妄言不忠之罪;同时,还愿将太和县祖居,以及来安县的两处房产,抵偿因开不出新河道而浪费的帑银。王来耿耿然爱乡怜民之心,血誓诤诤然之大义,令人肃然起敬,可歌可泣。后经来安县令营救,王来获得无罪释放。然而,开河之事却无人再敢提了。其时,滁州百性俱骂张巡按为“狗官”。

    明万历元年(1573年),新皇帝朱翊钧登基。和历代新皇帝一样,一开始也发出向百姓怀柔示“开明”的诏令。此时已82岁的王来当得知“诏令”中有“凡天下军民利病,许诸人直言无隐”之说时,又亢奋不已。他自称“耳聋”不便,通过州守向朝廷呈奏《开河议》,痛呈滁河两岸五州县(全、滁、来、六合、江浦)之圩田,屡遭破圩不幸之惨景,以及自己曾有过的不幸遭遇之坎坷历程。祈望朝廷能体恤小邑百姓之疾苦,开恩准允开河之事。此时正值张居正力行改革而有利民之新政。又由于万历帝尚未成年,宰辅便一言九鼎,王来的呈奏幸被恩准。然而却不幸因“二奸”(奸官、奸商)之不力与恶阻,开河工程刚开工不久,便滞滞然半途而废。具体而言,由于开河工程的承办官员是皇室外戚之缘亲,此人贪心妄为。当他发现无利可图时,便不思河成,无心过问。“奸商”,乃指其时的六合县商人对开河之举的拼命阻挠,其恶阻之因是:一旦径达长江之新河开成,“盖江南货物转江北者,旧由瓜埠口直抵六合,黠商豪贾聚焉(商贸昌盛)。若新河径开,则江南贾舶直达浦口(无须经过六合县境),其道径便,不利六合商。”故而六合商贾便行贿软化地方官员,以共同抵制。还造谣言惑众说:开河会破坏六合地脉,因不祥而会出现水滥山崩,开河难成。谣言既出,正好让负责开河的奸官找到借口。他振振有词地去京城回禀,致使开河工程戛然而止。义士王来的良愿,再次成为泡影。

    王来逝后,其子王之荩遵父遗愿,又多次向有关方面呈情、呼吁,祈望父亲的开河良愿能实现。但此时宰辅张居正已被革职抄家,万历皇帝又是个无作为又懒逸的皇帝,其在位48年,有30多年不上朝问政事。如此昏沉低糜的世道,根本不可能让王来的《开河议》之半个世纪的渴求如愿以偿。时光进入清朝,由于朝更人换、开河之事湮沉已久,家乡人提“王来”而情伤,视开河为奢望。直至嘉庆三年(1798年),来安来了一位钟县令,此人清慎精勤、善励农桑、重视水利、谋事果敢风行。他从《来安县志》上见到王来的《开河议》之后,兴趣盎然,决心要实现开河治圩患这一功德之事。钟县令不但呈文陈情给州守,而且又带随员奔赴江南省府请愿(彼时今苏、皖两省合为“江南省”),终于获得批准。又由于嘉庆四年初,太上皇乾隆帝亡故,嘉庆帝始亲政(才开始真正握帝权),新帝“三把火”,使其振振然。他首先杀和珅以拨乱安民,继而谕曰:“凡陈奏事件,俱应直达朕前”。即要事必躬亲,以悉民需。故而来安百姓欲开径河泄洪以除圩患之呈请,又有幸得到嘉庆帝的赞肯。当年便轰轰然破土动工,只历时三个多月便完美的竣工。这一功德无量的水利工程,不仅渗入了古来安官民之智慧和汗水,更永远铭刻着来安民间英雄“王来”的名字。今年是王来诞辰520周年,兼以此文纪念之。

    作者地址:安徽来安县三中  
    邮    编:239200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电    话:13093321368     



    游客请先 登录 注册 方可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