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作者:周元桂
  • 积分:160
  • 等级: 一级〔下士〕
  • 2013/10/16 4:28:58
  • 楼主(阅:31466/回:0)来安孔雀寺曾与琅琊争胜

        吾邑至清末尚有古寺庙100多座,尤以舜山镇域内的孔雀寺为拔萃者。它曾突显了古来安山水、人文之斑斓厚积楼弘扬过昔日佛教文化之浓墨重彩。县志“孔雀寺”栏载:该寺“肇始于唐开元间,井床勒宋天圣年号,钟铸正统,瓶纪成化……清雅幽遂,旧志谓可与琅琊争胜”。由志载(结合查考),我们将孔雀寺的身世、经历、闪光点及佛教文化之特质,大致阐释、梭理为以下四点。

    一、建于盛唐,履历沧桑,千年香火不绝

        孔雀寺始建于唐明皇(玄宗)开元年间(713—742年),此际经济发达、文化高度繁荣,人才济济,史称“盛唐”。其缔造者唐明皇李隆基晚年飘飘然起来,但求极乐不失,能享永年。于是他岌炭然仙心道意起来——笃信道教,世称“道君皇帝”,“唐明皇(携扬贵妃)游月宫”故事,就是对他仙心道意的演绎;陆游在《入蜀记》中说他于“天庆观”中见到过唐明皇“道貌岸然”的塑像:“唐明皇帝金铜像,衣冠如道,气宇粹穆”,可见唐玄宗信道影响之大。唐明皇曾诏令举国每个县要建一座道观,且都须命名为“开元观”。无疑,来安的开元观当是遵诏而建。又因唐玄宗祖母武则天和贵妃杨玉环,都曾入佛寺为尼过,故而他也很重视佛教文化,同样大兴佛寺。吾邑恋子山之“孔雀寺”建于唐开元年间,显然也是即唐明皇之兴而建。

        孔雀寺屹立了1300多年,其间,隆盛与沉糜相间。其首次萎糜当在建立100年之后的唐武宗时,武宗乃史上著名的“三武灭佛”之一帝(还有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)。唐武宗曾强令拆毁寺庙,而吾邑的孔雀寺竟幸运逃过一劫,但必然荒颓不堪。进入宋朝,由于皇家重文轻武,各种文化都兴盛璀璨,佛寺文化随之繁荣。故而宋仁宗天圣年间(1023—1032年),来安孔雀寺应时而煌,铸铁孔雀立于寺前,并悬银匾(长5尺,宽3尺)以铭志。此功德之事,折射出其时的孔雀寺再度兴盛,且旺旺然至明正统年间(1436—1445年)铸寺钟,成化年间(1465—1487年)添置佛瓶。由钟、瓶之增可知,自宋至明的数百年内,孔雀寺日趋富丽堂皇,佛寺文化之浓厚不难想象。孔雀寺进入清朝之后已开始萎颓,至雍正时才焕然重振。后经乾隆帝关顾赏赐以及吾邑士民之捐助,寺之规模之大,规格之高,佛事活动之声势,俱峰峰然空前。

    二、18世纪中后期的孔雀寺,规模宏大,规格标备、规章宗全

        乾隆中后期,孔雀寺已为风头十足的正宗大寺庙。全寺以中轴线贯穿整个佛寺,主要建筑都安置在中轴线上,且两旁对称;除大雄宝殿之外,规配的建筑众多:有前殿、二殿、后殿、左钟楼、右鼓楼、大香炉、牌坊、法堂、讲经堂、禅房、厢房、经幢、方丈院、僧舍、放生池、前总门、山门、二门,寺前龙柱为镂空石雕,龙云附体蜿转迥环。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、北至山腰,南北四里许,内设跑马堂,有殿宇五进,僧侣数百,时有“跑马关山门”之说;寺院净静仙幽,菩萨参差、碑刻林立、文华章雅、香火旺盛、昼夜辉煌;院外烟岚缭绕于林梢、山清水秀,幽泉潺潺,乃吾邑佛教文化与名胜风景联袂生辉之“仙境”。每年正月十六庙会,邑人扶老携幼,虔诚前往朝拜。其时孔雀寺的名声、影响和人文环境,均盛况空前,故而旧志赞曰:“堪与琅琊争胜”。

        旧志还载(兼考):南宋初,孔雀寺曾有一位高僧,随着宋廷南渡,去了杭州灵隐寺为僧,更法名曰“道月”。他因以偈语为岳飞指点迷津——劝岳飞解甲归田,以防“半春秋”害命。“半春秋”乃暗指“秦”字(秦桧),偈语果应,岳飞父子终被权相秦桧谋害冤杀,株连了道月高僧惨遭杀害。旧志提此,旨在将为解救民族英雄,而惨遭不幸的原孔雀寺僧之壮烈,引为孔雀寺之荣!

    三、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相水乳,形成独特的佛寺文化。寺名“孔雀”演绎出吉祥文化

        我国寺庙名称虽纷繁,但却有一定的规律,名称大多具空灵、梵法、祥瑞等佛性色彩,如灵隐寺、宝乘寺、广佛寺、吉祥寺等,再就是以山名、特征物之名为寺名,如金山寺、铁山寺、白塔寺等。用动物名称来命名寺庙的很少,鲜有者多与佛教流传渊源相关,首例当是洛阳的白马寺。该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68年),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,有中国佛教“释源”之称。当年,因来自印度的佛像和佛经传入时,是由白马艰辛驮来的,为纪念此,故以“白马”名寺。洛阳“白马寺”乃第一批国家级寺庙。

        来安孔雀寺的名称来历同样渊源于印传佛教。盛唐时,因供奉印度佛教之佛祖“孔雀明王”而建的“孔雀”寺,原名“明胜寺”,“明”当取自“明王”之明,“胜”当是指其时佛教传遍中国且信徒广众,是其教义之空前胜利的含义。“孔雀”即远古人所说的凤凰,此鸟既圣灵又高洁,喜欢落在洁净向阳的地方,故有“百凤朝阳”之说。显然,“凤”后宜跟“阳”字,如安徽“凤阳”(县),建寺时吾邑尚称“永阳”(县),既“阳”且“永”,更是大吉大利,在此建“孔雀寺”有着陈陈相因的祥瑞之逻辑关系。

    四、寺史与传说可信——有迹可证,有据可考。

        《孔雀寺记》载:元末朱元璋(明太祖)起兵,路过恋子山,曾驻过该寺,得到过寺僧惠助。朱元璋为帝之后,为感恩,御赐良田百顷作为孔雀寺产业。其时孔雀寺旁有一条官道,向北可至凤阳,加上孔雀寺规模较大宜驻兵,朱元璋带兵经驻该寺是可能的。此外,“凤阳”乃凤栖之宝地,从凤阳来“孔雀寺“,乃”二凤翔祥“之大吉。朱元璋得能称帝,难免有灵验之神秘感,甚至朱元璋取国号为“明”,与孔雀明王之“明”,也可能相关联。故而,说朱元璋到过孔雀寺,是值得一信的。

        传说清朝乾隆帝(高宗),于乾隆三十年(1765年)正月第四次南巡,途于扬州驻跸。因大明寺高僧为乾隆解谶释梦,要他微服简从来到来安孔雀寺。因寺住持之世友周绍亭(笔者之传承祖),为乾隆治好偶患之小疾,后来周和寺院都得到乾隆的重赏(赏周氏白银八万两,寺院四万两),周绍亭只取二万两用于修饰吾周氏大祠堂(来安城内),余银转赠给孔雀寺。寺僧用十万两银资扩建寺院,至有寺院之规模需“跑马关山门”。此传说可信之据有二:其一是吾《周氏祠堂实录》的确记载有此事,其二是,后来邑境内从南到北建起了“高皇庙”5处之多,新建的庙都取名“高皇”,这很符合乾隆帝到过邑境之传说,应是民间立庙幸皇临而祈吉所为。因为乾隆庙号“高宗”,民间称“高皇”;而且他禅位给嘉庆后仍掌控皇权而称太上皇,民间也会称他“高皇”。

        咸丰六年(1856年),太平军与清兵在黄泥冈一役祸及该寺,自此逐渐败落。民国七年(1918年)县知事万琅立碑保护孔雀寺。1999年,经国家文物部门核准,南京栖霞寺辉坚大法师的鼎力支助,孔雀寺又焕发了青春。如今,在国人复兴中国梦的金色光芒辉映下,孔雀寺必然昂昂然添彩增辉。



    游客请先 登录 注册 方可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