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作者:周元桂
  • 积分:160
  • 等级: 一级〔下士〕
  • 2013/10/16 5:21:01
  • 楼主(阅:26484/回:1)壮丽传奇的千年古镇—半塔

    半塔位于来安东北境,距县城32公里,乃壮丽而颇具传奇色彩的千年古镇。景特境奇、史迹星罗、故事斑斓,乃半塔山水、人文之优势。走进半塔便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历史,一不小心,就可能落入某古县(郡)的城池里。爬上岸,又可能手硌上古文物之碎片。因为县志载,在如今半塔镇2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曾先后出现过四个古县(郡)城址:高塘郡(宝山林场处)、石城县(老半塔石头岗上)、高山县(王集高山村高山岗上)、丁城县(老半塔丁城)。由于古半塔境内战乱频仍,诸邑置于500年之内,先后短兴而湮废。有趣的是,唯独半塔集从未做过县城,然而它却是无冕之雄镇。古白塔(半塔)凭借位势攻防优越之天赋,纵横捭阖而独善其身、独当半壁,赫赫然成为古之国防重镇和邑北之道衢。它襟淮河而眺长江,隶滁来而友天扬,邻堂邑(六合)而握盱眙、呼明光。必经半塔的“泗州至滁州官道,行(二十里长山)脊上,控扼南北”(县志载)。自古便为商贸枢纽,亦是烟火千家、粉墙黛瓦、店铺参差,生机勃勃的山乡古镇。俗有“逢集二、五、八,自古是半塔”之说。

    半塔民风淳朴,有着经过时间过滤,经过历史洗礼的独特风貌民情。乃古白塔人上承先贤之仁义礼孝,下惠子孙之诚厚谦和所蕴孕。半塔人的性格,既有边塞人古壮之爽朗,又有江南之贤娴情韵。市井、乡里皆和合人本、相亲相安,彬彬然而谐共。上世纪中期还“健在”的贞洁牌坊和孝义牌坊,其朴洁虔信和喂乳尽孝情节,义薄云天而传扬古今。亦即半塔民尚之缩影、古朴厚德之写照。解放前夕,半塔老模范队员多,拥(新四)军事迹多、民间党员多,亦乃质朴民尚底蕴的体现。刘少奇(胡服)在干涸的官塘中开会讲话,因入仁义之乡能随朴实之俗而溶入民意中。至今仍为年长者们津津乐道,也折射了半塔古风尚之未泯。是良好的文明积淀铸就了老区民众所特有的良质,亲亲然容易结虔诚之缘。生活其间,祥祥然、馨馨然而心安愿得。凡曾在半塔久待过的离塔之人,都不忘品味古镇岁月深处的香醇。一旦回到那一遍热土,总有恋人般的心灵悸动;总要使劲地闻着第二故乡的“奶香”,倾心投怀,流连忘返。

    青山有幸埋英骨,白塔无惭耀史功。半塔之传奇既在于“塔”又在于“半”,还在于“烈”,以及塔之“衣食父母”——塔山。塔与塔山乃游众之情人。作为国重级陵园的塔山,乃皖东人的名片,安徽现代史的新闻发言人,国人之景仰胜地。借问塔山何面目?其形也:敦兀浑硕,似峦若岭,若壮士正寝。其势也:东看坡呈,西观平旷,北睹微峭,南望姿雄。其饰也:以龙潭河为玉带,以烈士湖为襟珮,以传承塔为峨冠,巍巍然落座在一幅青山绿水、碧野橙禾的风景画上。登临之,你会有穿越时空之感而撩拨心弦:时景与古韵相谐融,恍若看见刘少奇、陈毅、张云逸、罗炳辉、方毅等先贤在指点江山,议赞毛泽东的《沁园春》。山之东西二亭拱绿流丹,长短山松炫碧抹绿;塔耸神兵像,气锐容苍;碑凝功著,馆陈叱咤风云之众英。古之兵戎地,今乃众仰山。移眸北望烈士湖,其东北和西北的天然植被,几近原始,令人触景生情。你又会情不自禁地走下山去回归自然。

    古国浩浩兮,时分时合。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南北大分裂局面(典型的是,三国、东晋南北朝、五代十国、金元与南宋),且大多以淮河为分界线。吾邑所在滁州在每次大分裂时期,大多属于南朝(国)。于是,邻淮近边之吾邑的古白塔镇,乃南朝之兵防前线。难免有御北敌之国任,难免遭兵荒马乱之践躏。《来安县志》所提到的,南北朝时期,肖梁天监二年(503年),北魏派大将党法宗大举犯梁,在强攻下淮陵之后,直扑白塔防线。由于寡不敌众,白塔守军同赴兵魂壮国魂,与敌军鏖战以拖延时间,为阜陵(全椒西南)赢得了充分备战时间,而得最终溃敌制胜。解除了国家(肖梁)的垒卵之危。白塔军在此战中,做出了战略性贡献。笔者在大学读书时,曾看过《止淮旧拾》一书,其中提到“淮河硝烟”之一则轶事:南宋绍定年间,金将胥里虎率兵攻占泗州之后,正待要攻打白塔集,忽闻探子禀报说,白塔山四面都树有“伏虎岗”山名牌。胥里虎忌讳己名有“虎”字之不吉,转而去打楚州(淮安)。始阅此书,不知白塔是何处,未曾留意。今由县志得知:“南宋绍定元年(1228年),滁州守将赵葵曾命赵必胜部驻守万山(大余郢境内),以御金兵”。从时间上看,二赵之防御,就是胥里虎南犯这一次之备战(万山至今尚存石垒墙垣和跑马道)。显然,万山是指挥所,塔山是前沿阵地。树牌退敌,显然是二赵所为。联想到《封神榜》说赵公明被封为伏虎之神,二赵当是以“赵”伏虎,神乎“姓”吉也!抑或,树牌乃泛示虎威以鼓士气,以逸待劳而巧赢退敌之机也!上述二战例,前者算是战略取胜,后者乃战术取胜;而后世之“半塔保卫战”之成功,则属两谋兼胜。

    史不在多,有传奇则名;山不在高,有浮屠(塔)则灵。县志之“白塔寺”栏云:“白塔寺即今广福寺。旧有塔,雷摄去三层,遗于泗州伏虎山,今存半塔,刻有‘赤乌元年’字样,其地亦名半塔集。”县志又载裴骞“白塔镇寺中砖塔歌”诗云:“浮屠七级颓无顶,僧云雷火击无端,一半横飞伏虎山”。由二记载可知,原七层砖塔始建于三国孙(权)吴之赤乌元年(238年),这表明白塔集最迟出现在1800年之前。由于塔全由砖砌成,乃素坯(不像砖木结构的宝塔那样,木质檐、阁上着有色彩)。“素”者“白”也,故称“白塔”。后被雷击毁上三层而成“半塔”。但雷摄塔砖丢往200里之外的泗州伏虎山之载,显然乃无稽之传也。笔者认为,“伏虎山”很可能是“伏虎岗”之误也!裴骞乃明嘉靖十二年(1533年)上任之滁州同知官,其任期三年。据此可知,白塔遭雷击最迟也在1536年之前(因裴骞所见到的白塔已“颓无顶”)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时塔已形“半”,但集(镇)仍名“白塔”(裴诗题为“白塔镇寺中”之说),并未改称“半塔”。此乃地名称谓已呼成习惯而暂未改名之故。进而可知,改称“半塔”最早也在1536年之后,最迟也在1826年(清道光六年)之前(县令刘廷槐修改整理县志于该年定稿之道光版,已云:“今存半塔,其地亦名半塔集”)。塔名变更与镇(集)名变更,既相因果又有时间差。错综缠绵,时谲名诡。传奇乎?史趣盎然也!正因为有此变幻传奇,倒使半塔“半”得古雅别致,“塔”得魅力四射。怎不诱人发思古之幽情,动一览之游念!

    历史的回光雅韵着今日之时空,半塔的镇、塔、塔山交相辉映,其山水美、人文美和生活美,可由半塔街上的道路来表白:塔山路终日滚动播放半塔悠古壮丽之传奇,奇辉路在向人们宣讲先贤们的丰功伟绩,小康路展示今日之小康生活,“浓妆淡抹总相宜”。预料半塔街的“圆梦路”即将豪迈登场。半塔人胸怀金色的梦,奋奋然聚力倾注正能量,梦将圆而再圆。

    作者地址:安徽来安县三中  
    邮    编:239200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电    话:13093321368

  • 作者:徐进
  • 积分:513
  • 等级: 五级〔中尉〕
  • 2014/11/23 6:35:57
  • 向雅安人民问好!
    来安县原创文学网
    回复1楼 TOP


     1/ 1 1
    游客请先 登录 注册 方可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