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(阅:21805/回:1)清明首要在文明清明首要在文明 文/魏来安 笔者今年这个清明节回定远老家扫墓,车过我市一家公墓时,看到上山扫墓的队伍甚是浩大,自从我市的限放令之后,放鞭炮这个环节基本上已是绝迹,但远远看去,一股股黑气处处升起,那是在烧纸钱! 清明节烧纸钱,是我们的祭拜先人的传统项目,但近来因此发生火灾的报道也屡见报端,笔者认为,清明节的风俗核心在于追思先人,在于慎终追远,在于传承优良的家风,文明祭扫是移风易俗的重要表现。按照传统的方式,人们总是倾向于燃烧纸钱的方式祭奠逝者。但是,明火容易引发森林火灾,也会造成环境污染。近年来各地政府都进行积极的措施,引导人们能够文明祭扫。比如,通过献鲜花的形式代替烧纸钱的方式。不过,文明祭扫方式的变迁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,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过渡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。 清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提升过程,现代文明应为清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。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,需要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,传承文明,不断升华。现在流行的“网上祭奠”、“鲜花祭奠”等社会新风,也是借“清明文化节”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。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,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。 清明作为文化符号,不仅是文化的精华,也是文明的缩影,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,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。清明节是民族的传统节日,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、缅怀先人的节日,更是传统的文化节。清明节素有踏青节、聪明节、三月节和鬼节的等别称。2006年5月20日,中国文化部申报《清明节》为非文化项目,经国务院批准,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,绝对不是对传统文化的“简单复归”与“拯救”,而是对文化之根和名族历史的承认与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。祭祀是浸润民族认同感的模式,这犹如追求自由和权利一样,追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。构建在“人文始祖”之上的传统价值观念,并不排斥吸收平等、自由、民主等现代人类优秀的价值观念,使得名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了世界意义和未来价值,这将为21世纪提供不竭的情感和精神资源。 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,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,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”,这是我们的大路线方针,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,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开始由生活水平向生活质量转变,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,更渴望增加精神生活中的精神含量。清明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名族精神和情感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,是维系国家统一、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,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。 清明的祭扫问题在于扫墓祭扫的形式。厚养薄葬,文明祭扫一直是我们提倡和推崇的,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,实事求是的说,这一两年在这方面还是有些成效的。逝者已去,后者还在。里边的本应长眠安息,外边的却在鞭炮齐鸣,纸烟缭绕,岂不惊煞先祖呛坏先人?实在是一大不敬!至于烧纸上香引起山火,损失惨重自不必再言。 至此,我想用南宋诗人高菊涧的七言《清明》诗一首来表诉我的个人看法: 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日落狐狸眠总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 百善孝为先,要传承尊老、孝老、爱老的传统美德,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,给予老人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。自觉摒弃在公共场合撒纸钱烧纸钱扎冥币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等不良行为,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,做清明与文明新风的建设者。 来安县原创文学网 |
|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日落狐狸眠总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 来安县原创文学网
回复1楼 TOP
|
1/ 1 1
|